2018 届四川省新津中学高三 10 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注意:单选题答在机读卡上,多选题答在答题卡上。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 一部是《仪礼》 ,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 ,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 一部就是《礼记》 ,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 不乏细节描述。 《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 ,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 的特点。 《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例如 《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 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 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 《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 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 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是文明时 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 《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户外 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 人已到,而有所准备。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 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 此时不可贸然进入。 《礼记》 还说“毋侧听”, 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 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傀言”,长者还没有谈及的 话题,不要插嘴;“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 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 《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 生问焉, 终则对”, 先生有所询问, 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 抢答是失礼的行为。 “请业则起, 请益则起”, 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 ,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 《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 第页 1 阅读题 (共 70 分) 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最大的概念,相当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体系相当庞大,许多 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 ,就不会再有疑虑。若逐篇细读,如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 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节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礼记》是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仪礼》和《周礼》 。 B. 《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文集,总共有四十九篇,并非一人创作,而是孔门七十子后学的集体创作。 C. 《礼记》一书思想内容隽永,说理宏通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议论,其中亦不乏具体的细节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