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教学目标: 了解中西绘画景物体裁美术作品的审美理想与创作手法的不同, 从而进一步理解 中西文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1、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和观察方法:以线造型,三远法,虚实相生的空间表 现方法。 2、西方风景画的表现特点与观察方法:焦点透视的基本原理,色彩的空间表现 原理。 教学难点: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达。 教学工具:实物教具、绘画作品、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对比中西方画面效果的不同引出课题: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讲授新课: 一、工具材料和表现特点 1、西方风景画: (1)工具材料: (油画笔、刮刀、油性颜料、画布、画纸)油画颜料等。工 具的特殊性;覆盖性,可调性、颜色的多样性。 (2)表现特点:表现光和色的变化表现体积 2、中国山水画: (1)工具材料:笔、墨、纸、砚(文房四宝) (2)表现特点:以线造型,笔墨结合。 二、表现空间的方法 —— 透视 (1)西方风景画:焦点透视。它的特点是“近大远小” 。西方画家借助这种方法在画面上表 达纵深感,体现视野辽阔的空间,同时也体现了西方严谨的科学的自然观。作画者视 点固定,画的是目之所及,为“眼中之风景” (2)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中国画家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 法,把画家自己看作一个巨人,将千里江山视为盆景,移步换景、咫尺千里,“搜尽 奇峰打草稿” 中国画家又借助“三远法”和“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的是“心中之 风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胸襟和中国人豁达的自然观。 三、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的不同 (1)西方风景画: 学生分析作品《干草车》从视觉效果和审美感受两方面分析,通过 教师引导总结出客观真实地再现正是西方画家几百年来一直追求的审美思想。 西方造 型艺术,一直高举着“艺术模仿自然”这面大旗,在具象描绘中探索了几百年,才于 19 世纪后期进入到了意象和抽象的高级阶段,而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画家们就 已经领悟到了艺术创作的真谛,也就是意境的追求。 (2)中国山水画:从画面构图、形式的对比中引发对画面留白的思考。通过音乐感受意境, 了解意境的概念。我国自古就有诗情画意之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出示作品:《六君 子图》)学生分析: (1)画面上描绘的是什么景物? (2)结合时代背景和画面题诗你能从中读出什么样的意境? 教师总结:凭借视觉艺术形象的感染力,使人们在欣赏感受中得到启迪而进入一种美 的精神境界是中国山水画家一种更高的追求。倪瓒的《六君子图》。借助画家的时代背景和 作品,中国山水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共性、和作者经营画面的个性,一目了然。中国山 水画虽没有西方油画的丰富色彩, 但平淡之中韵味无穷。 像练太极功、 以静制动; 像下围棋, 玄机暗涌;像饮清茶,沁人心脾;像听古琴,回味悠远??。
课堂小结 : 回顾本节课知识(出示表格)总结中西方绘画的异、同提示学生这些方面正 是我们欣赏中国山水和西方风景画的方法。 课堂练习:同样是描绘自然景物的山水画和风景画可谓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举行一场小小 的辩论会,
辩论赛:
辨题: 要求: 中国山水画好,还是西方风景画好?。中国山水为正方;西方风景为反方 双方在论述本方观点正确的同时,还要指出对方观点的缺陷,
辩论形式: 自由辩论。辩论者一边辩论,一边反思自己的观点和论据的不足,既可 以因寻找更充足的论据而强化自己的立场,也可以吸收对方的观点而改变自己的立场。 提示: 1、立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山水画或风景画的特点。 2、辩论:论述自己所持观点的表象特征,审美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可以就提 供的图片作分析说明, 以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 ; 同时对反方所持观点进行质疑, 指出对方不如己方之处,用于自己的观点的可信性。 教师总结:大家的辩论都非常精彩,由此可以看出,这节课的只是大家都掌握得不错。 中西绘画之所以进行比较,不是比谁优谁劣,而是要看到差别,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理解 多元文化。 作 业:写一篇评论或感受中国山水画或西方风景画的短文,并用相关作品作插图,要求 图文并茂。用 A4 纸打印,完成后在本班内交流。 下 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