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专题五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考纲目标 1.理解。 考纲解读 考情分析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 用法。 阅读浅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 易的古代 文章 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课标全国卷考查传 记文阅读,重点考查文 言实词、断句、筛选信 息、概括分析、翻译, 结合文本考查文化常 识。4道小题 19分。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 直译:保留,替换,删削,增补,位移,浓缩。 意译:互文,比喻,借代,委婉,用典。 文言断句:明主宾,明虚词,明句式,明修辞。 分析综合:整体感知,抓住关键,把握细节,认真比较。 文化常识:官职常识、科举常识、称谓常识……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 考点1 一、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 含义,而同一个词的几个意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其中一个是本义,其余是 引申义。比如“兵”字,甲骨文中的字形表示“双手持斤”,根据这一结构,可 以有多种理解:若侧重“斤”,意思是“械”“武器”;侧重“双手持斤的人” ,意思是“士兵”(个体)“军队”(集体);侧重“双手持斤的行为”,意思 是“砍”“击杀”“作战”“军事”等等。而高考试题侧重一词多义中的熟词生 义,考查学生的临场推断能力,如2014年福建卷“绳吏之法尤峻……绳:捆绑” ,“绳”字在高中文言文中常见,要求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推断其词义,其意义应 为“约束、制裁”。 二、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词有两种情况: 一是类似今天双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土地”“妻子”“非常”“祖父 ”“然而”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拆成两个词翻译。 二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金”“谷”等,翻译时不可以今释古 。有以下类型: 1.词义扩大。如“皮”,本义指“兽皮”,现指“植物动物表面的一层组织 ”,如“树皮”等。 2.词义缩小。有表示范围缩小的,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专指 “女子的配偶”。有词义义项减少的,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的意 思,如今只剩下“劝说”这一义项。 3.词义转移。“币”古代指礼物,现在指“钱”;“慢”古代是 “怠慢”之意,今义与“快”相对;“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 义与“真”相对。这些例子涉及事物的转称、动作的转换、范围的转 移和词性的变化 等。 4.感情色彩变化。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 中的“卑鄙”,在古代表示“社会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本来没有 贬义,但现在却用来表示“道德败坏、品行恶劣”,变成纯粹的贬义 词了。 三、通假字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假”就是“借”的意思)。所谓字的通假,是 指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通假字的基本规律是同音或近音通假。 四、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意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 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句中的“出入”为偏义 复 词,用义偏在“入”,不在“出”。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 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圃”只作陪衬。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许多